《忆古思今》
《忆古思今》
2013届(1)班
这是2500多年前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围坐在孔子的身旁,一堂寓意深刻的课就此开始了。
老师开始发问了“若可被重用,你们都想干什么?”率直性急的子路抢着回答:千乘之国,由他治理,三年,可使国富民足且知礼。夫子仅是一笑而不语,又接着问其他几个人。冉有答道:“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公西华相较于前两位可就谦逊多了,愿为小相。学生们其实都在揣测老师的心意,只是在一旁弹琴静听的曾点显得胸有成竹,老师问到他时,还卖了一个小小的关子,他的一句:“莫春及,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八个,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引来了夫子“吾与点也”的高度评价。
先不论这节课的深刻内涵,我觉得仅是上课方式就值得当今人们的借鉴。
老师上课的时候仅做了三件事:问、笑、评,更多的是学生在思考,在推敲,在阐述,与“老师上课”比较,我觉得“学生讨论”更能体现这节课的上课方式。整节课的气氛不仅一个“活”字可以形容的,用“乱”“松”等字眼或许更为贴切。我个人认为这节课与美国学校的课堂相似至极,都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索的空间,由此可见我国先秦时代的教育制度是何等先进,超越了两千多年的时间!
与之大相径庭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了,能不用记那些死答案,上课能抒发自己的观点,这对千千万万的脑袋里被灌满坚决的“对”与“错”的中国学子来说简单就是天方夜谭。“边弹琴边听课”从小就被教育“上课不许做小动作,要坐的端端正正”的中国莘莘学子来说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就是老师“灌”,学生“咽”,这种教育方式一点一点的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吞噬了。
不过,我们算是很幸运的。正当在初中没下么什苦功夫的我担心高中的课程不死记硬背无法消化时,新课改就来了。我们拥有完全自主的课堂,上课是有绝对的“言论自由”……
现在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向先秦的时代开始靠拢,相信我们通过努力也可以开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